生活即藝術的雕塑探索:Erwin Wurm的一分鐘台北





當疫情肆虐全球,世界各地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不得不拉下大門,和眾人一起保持社交距離。不過在台灣,大部分的美術館大門依然敞開,以些微的變動,面對這場劇烈的變化。闊別20年,繼千禧年的「無法無天:2000年台北雙年展(The Sky is the Limit)」,台北市立美術館再一次迎來Erwin Wurm,在Jérôme Sans的策展下,以「一分鐘台北(One Minute in Taipei)」作為展覽標題,將藝術家最具標誌性,發展已久且充滿互動性的「一分鐘雕塑」,於台北重現。
TEXT:翁浩原 Eric Hao-Yuan Weng
IMAGES:由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亞洲觀眾對於Erwin Wurm的作品應該都不感陌生,尤其去年香港的Lehmann Maupin、開幕不久的K11 MUSEA都有其作品展出。在他的藝術實踐中,《One Minute Sculpture》(1996 – 2020)系列並非傳統概念下的呈現,也不是一種實體,擁有或是創造空間感的作品,而是一種人和生活物件的互動,如策展人Jérôme Sans在策展論述裡頭寫道:「他的作品需要被經歷,並持續翻新古典雕塑的概念,為它卸除神聖不可欺犯的光環,變成短命的一個表演性實踐」。
攝影從誕生以來,除了具有重新複製的特性,透過鏡頭呈現的,也包括觀者個人對於藝術的感知。多年前紐約MoMA曾經舉辦「The Original Copy: Photography of Sculpture, 1839 to Today」展覧,探討攝影與雕塑之間的關係。在策展論述中,曾提到照片紀錄的價值在於能夠盛載歷史的軌跡,混合的視覺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和傳播的媒介,可以重新詮釋,釋放雕塑的無法移動性。
因此藝術家開始探索雕塑和攝影之間的關係,究竟可以延展到哪個地方。說到以身體作為表演的雕塑形式,不得不提英國雙人組合Gilbert & George從1969年開始的「活雕塑」(Living Sculpture)系列。 他們將金粉撒上身體,在畫廊裡頭表演,過程經由攝影捕捉,讓雕塑被記錄下來。他們最廣為人知的系列《Singing Sculpture》(1969),將日常和生活轉化成藝術,同時也模糊了藝術家和藝術界線,指出藝術就是生活。
Erwin Wurm也是當時的展出藝術家之一,延續這種挑戰過往傳統雕塑的生活與藝術實踐。傳統上,古典雕塑時常與時間和歷史事件有關,也因為材質的耐久性,存在的時間尺度相對的大,能在空間裡堅實的存在,且時常具紀念性和象徵意義。因此Erwin Wurm在先前台北當代的線上節目導覽,講述自己在北美館的展覽時就曾說到,《One Minute Sculpture》就像現在人的生活一樣,任何事物的體驗都越來越短,一如現代人很少有機會在同一個地方長期居住;但《One Minute Sculpture》透過攝影,允許短暫的時間成為永久。表演在幾秒鐘內即已完成,經由被他人凝視,封存成為生活中某個時刻的樣貌,短暫且速成,與傳統雕塑的材質和製作時間形成強大對比。更重要的是,這樣子創作的狀態下,攝影並不是作為紀錄,而是作品表達的方式,讓身體成為雕塑的姿態。


也因此,許多人乍看Erwin Wurm的作品,會感到某種程度的幽默——畢竟人與日常用品正做出不合常理的互動。但其實不是所有隨意與日常物品的互動,都能夠成為《One Minute Sculpture》。在每一件作品,Erwin Wurm均有詳細的指示和命題,除了文字外,也包含草圖,只有按照他的指導才能成立,讓參與者成為藝術品。在北美館展出的《One Minute Sculpture》物件包括:將頭放入家具,或是放入冰箱;還有利用清潔用品,頂住牆壁,或是趴在網球上,讓網球支撐身體等。也因為如此的嚴格,更顯出日常存在超乎現實的荒謬——無論是對物件、對人,還是對當下的狀況。
除了大家常見的《One Minute Sculpture》互動系列外,展覽最有趣的地方是將不同類型的雕塑作品一起呈現,像是《Performative Sculpture》系列(1990 – 2016)、《Photographic Sculpture》系列(1992- 2018)等,圍繞而成一個相互映照的場域。拍攝於2000年,台北雙年展委託的《Outdoor Sculptures Taipei》(2000),藝術家親自走訪台北,以街頭為背景,透過快拍的形式記錄,讓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來自人們和街頭的氣息——但也許從本地人,或是亞洲人的觀點來看,若沒有了藝術家的指導與生活物品的互動,不免流於觀光形式的異國風情明信片。最新創作的《Indoor Sculptures Vienna》(2020),則是與北美館和台灣Vogue合作,在他的工作室以人物和靜物作為擺拍的形式呈現,創造出物件作為雕塑的可能性。有趣的是這種生活物件的組合,令觀者可以感受到彷彿是人在進行這些動作。


長久以來,Erwin Wurm一直不斷探索雕塑的界線。《One Minute Sculpture》始於1997年,不過《Performative Sculpture》早在1990年便首度亮相。顧名思義《Performative Sculpture》更加重視「表演性(performative)」這個元素,藝術家藉由泥土捏製而成的建築和物件,作為表演者互動的媒介。在北美館呈現的作品,以台北一眼而知的建築物為形——像是圓山大飯店、北門等;在藝術家的指示下,表演者成為改變雕塑模樣的媒介。表演者跑步壓力所致的鞋紋,或是拍打的痕跡,這些動作都成為雕塑的一部分。無以名狀的情緒和感覺,也漸漸的為這些黏土賦形。
《One Minute Sculpture》自1997年的首度發表,當中攝影無論作為媒介或是溝通的方式,都發生了劇烈性的改變。以往需要透過拍立得才能立即看到影像,或是經過沖洗膠卷作顯影,但現在拍攝的目的不完全只是封存當下的瞬間,而是可以被分享,立即分享到網路的世界——在雲端、成為編碼,國界和地域再也沒有限制;數位化和完全虛擬的狀態,比以前多了現場性和即時性,但也更加短暫,也許只有幾秒的時間被看見。然而因為疫情不能讓觀眾「被經歷」,這樣子藝術的靈光或是體驗是否能夠再現、是否和Erwin Wurm當初的設定相符一致,尚未可知;但已知的是,藝術家挑戰傳統的堅持,會在時代的洪流裡不斷上演。數位化的便利,讓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不再那麼遙遠,也許給了藝術家再一次挑戰自己的經典的契機——這點是可以確認的。
一分鐘台北:Erwin Wurm個展
2020年4月2日至7月5日
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