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輪迴再現: 宋冬 個展《無界的牆》

宋冬,《無界的牆》, 2016-2017。裝置事件,窗戶、玻璃鏡面、燈 ,405×10600cm。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宋冬 舊作品《物盡其用》。圖片提供:藝術家宋冬
宋冬,《無界的牆》, 2016-2017。裝置事件,窗戶、玻璃鏡面、燈 ,405×10600cm。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宋冬,《長街為》,2017。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宋冬,《獎杯》,2017。裝置,316×726×119cm,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宋冬,《生活技》,2017。現場表演。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TOP
29245
32
0
 
20
Dec
20
Dec
CoBo Soci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宋冬 十二月在扉美術館的全新個展《無界的牆》,希望通過藝術,聯繫社區和解決生活困境。

TEXTS: Emilie Sy
IMAGES: 由扉美術館提供

宋冬,《無界的牆》, 2016-2017。裝置事件,窗戶、玻璃鏡面、燈 ,405×10600cm。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生活中提煉藝術

中國藝術家 宋冬 擅長以現成物(found objects)作為創作媒介,敘述藝術與生活的模糊邊界。他以前的作品盛載與父母複雜綿密的關係(《撫摸父親》、《物盡其用》等),亦曾以食物為素材,曾經分別於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及都爹利會館分別舉辦上下部分的《宋冬:草圖》展覽。近日,他在廣州扉美術館舉辦最新個展《無界的牆》,再次擦亮他關注日常物件的面向,更將生活上的幽微觀察轉向社區。這次展覽是藝術家策劃的《無界博物館》首個項目,收藏的不止是端莊的物件,或正統的歷史;更可是無界的事物,有關眾人的生活,集體的故事。

宋冬 曾說,自己的正職是生活,業餘才做藝術。這句名言成為他創作的重要註腳,他一直游走於生活與藝術的領域之間,作品取之生活,從未間斷。現成物是當代藝術裡常見的創作材料,但 宋冬 著重的,更是物件所刻印的歷史與情感厚度。像《物盡其用》、《窮人的智慧》及《剩餘價值》三部曲,均以舊物作為創作媒介,喚醒日常物件的生命。其中他在《物盡其用》展示母親從1950年代至2005年所收集的尋常物件,母親的情感與記憶,與這些物件重重交疊,它們不再是慣常所見之形貌,而是折射出悠揚的生命軌道,也順應生命流動的姿態。

 

宋冬 舊作品《物盡其用》。圖片提供:藝術家宋冬

 

藝術進入社區

中國著名藝術學者巫鴻在《物盡其用--老百姓的當代藝術》一書中分析, 宋冬 「明顯不是對杜尚概念的簡單再現」,也不像當下許多作品般,對於現成物的來源不加注明,相反,他運用的現成物均與個人產生聯繫,「它們只屬於一個特定的個人,只存在於他家庭的私人空間」,扭轉物理的情感向度。承接這道脈絡,他雖然仍舊重視物件附帶的斑駁痕跡,但敘事方法卻起了微妙的變化。展覽所在的廣州扉美術館寄身於廣州越秀區竹絲崗社區,這個形態駁雜的社區內,深埋豐饒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有庶民的生活氣息。扉美術館逐漸發展出「藝術進入社區」的概念,也為這次宋冬的創作提供了合適的空間。

《無界的牆》一共展示 宋冬 的七件新作,皆是在地的創作。當步進室外的展覽空間,進入眼簾的是展示舊物的櫥窗,內裡懸掛著不同色彩與形態的吊燈,滿目鮮亮。底部則攤陳了不同時期的家居用品與老古董,像招財貓、行李箱與收音機等,龐雜且細碎,引領觀者重新審視日常。《無界的牆》亦是展覽內最大型的作品,全長共106米,接連藝術空間與街道社區,從一端繞至另一端。物件的擺放看似隨意,事實上也與社區有著隱隱的連帶。背向菜市場的一面,放滿煮食用具;而背向一幢民國建築的另一面,則放滿各類書刊與唱片;而玩具亦跟附近的幼稚園互相呼應。作品彷彿打破了空間的隔閡,藝術空間由畫廊延伸至外部社區,相異的歷史時空也折疊起來,構成「無界的牆」。

 

宋冬,《無界的牆》, 2016-2017。裝置事件,窗戶、玻璃鏡面、燈 ,405×10600cm。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為舊物注入新生命

這次 宋冬 所收集的物件,不再來自特定的個人,而是來自社區,從個體過渡至集體的情感記憶。不論是不規則的木邊窗框,或是櫥窗內各式各樣的物件,大部分皆來自扉美術館所處身的社區,部分則來自藝術家的家鄉--北京,兩地因宋冬的創作而交接起來。宋冬在社區內與人交談,收集物件,也收集故事。像展覽室內部分的一座木衣櫥,物主由一棵樹的故事,再到一座木衣櫥的故事,向藝術家娓娓道來,然後如今在藝術空間內被重新展示。零碎的物件源自社區內的不同家庭,不少將被丟棄,如今它們聚合在此,拼湊出時代的剪影。不少老百姓駐足,叨念著物件的由來。惟宋冬強調,作品並非趨向懷舊,而是朝向未來,因此貫通作品內有一面長鏡子,讓觀者能將自身投射,現在的我們與過去的物件疊合相交,既打破了虛實的界線,也讓我們對物件產生新的觀看角度。

在《無界的牆》旁邊展示的是《長街為》,多張舊式小木床與小板凳排列在旁。 宋冬 鼓勵觀者隨便坐在小板凳上,這些舊式小木床如今亦成了桌子,舊物被賦予了新的功能與意義,恍若重生。這種對物件的輪迴再現,也見於展覽的室內空間。作品《獎杯》將買回來簇新的獎杯放滿架上,宋冬說,它們沒有榮譽,只是商品。獎杯也失去了意義。另一邊的作品《空書》,則將沒有書名沒有內容的「書本」積疊起來,懸置在牆上。兩件作品皆抽空了物件的功能與價值,與室外的舊物相互對照。

 

宋冬,《長街為》,2017。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宋冬,《獎杯》,2017。裝置,316×726×119cm,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展覽內的七件作品,各自獨立成章,又環環相扣。像《空書》的書,更加與表演(performance)部分連結。展覽將原來的停車場出口改造成展覽的入口,成為作品《出口》。當觀者進入寫著「出口」的升降機入口內,來自社區的雜技演員正示範高難度的表演--頭上頂著書,獨腳騰空。展場的另一邊,則設有一面大屏幕放映單聲道的《生活技》,以慢動作的方式記錄社區內各種雜技,更突出他們身體的移動姿態。社區內人的故事與形象被如此鮮活的方法重演, 宋冬 以物說人,也以人言物,最終超脫物的界限。

 

宋冬,《生活技》,2017。現場表演。圖片提供:扉美術館

 

 

宋冬《無界的牆》
展覽日期:2017年12月2日至2018年3月5日
展覽地點:廣州扉美術館(廣州越秀區農林下路5 號億達大廈 B1層)

 

 


 

蔡倩怡,獨立記者,網站《映畫手民》編輯,香港真實影像協會創辦人。學習書寫評論,推展論述,及電影與藝術的策劃工作。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