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台灣的藝術發展要起來了嗎?

Haegue Yang, Sol LeWitt Upside Down onto Wall – Cubic-Modular Wall Structure, Black, Expanded 11 Times, 2018 Aluminum venetian blinds, powder-coated aluminum hanging structure, steel wire rope, LED tubes, cable, 305 x 304 x 104 cm
台北當代創辦人Magnus Renfrew於台北當代發言
驕陽基金會創辦人Patrick Sun,近年致力以藝術推廣同志平權運動
Installation View of Lehmann Maupin’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Lee Bul, Untitled (Mekamelencolia – Velvet #6 DDRG10NB), 2018. Human hair, mother of pearl, acrylic, dried flower, and ink on silk velvet, diptych, 57.09 x 81.69 x 4.13 inches, 145 x 207.5 x 10.5 cm. Courtesy Studio Lee Bul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
Installation View of Hauser & Wirth’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Photo: JJYPHOTO. Courtesy Hauser & Wirth.
Installation View of White Cube’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Installation View of Perrotin’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Haegue Yang, Sol LeWitt Upside Down onto Wall – Cubic-Modular Wall Structure, Black, Expanded 11 Times, 2018. Aluminum venetian blinds, powder-coated aluminum hanging structure, steel wire rope, LED tubes, cable, 305 x 304 x 104 cm.
Mel Bochner, Ha Ha Ha, 2018. Signed on verso in Sharpie on stretcher Oil on velvet
46 1/2 × 46 1/2 in, 118.1 × 118.1 cm.
Installation View of Pace Gallery’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Installation View of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Installation View of ROH Project’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Installation View of Tina Keng Gallery’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TOP
15116
29
0
 
18
Jan
18
Jan
CoBo Social Market News

第一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於2019年1月17日至2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呈現了來自世界各地的90多家藝廊呈現的藝術作品。當Art Stage Singapore剛剛宣布叫停,另一邊廂台灣的台北當代卻令萬眾期待。由前Art Hong Kong創辦人和Art Basel香港總監Magnus Renfrew創辦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當然是信心保證。市場都驚訝,這位眼光奇準的藝博會巨頭這次將眼光放在台灣,到底是什麼原因。

TEXT: CoBo Editorial Force
IMAGES: Courtesy of the galleries and the artists

台北當代創辦人Magnus Renfrew於台北當代發言

 

誠如台北當代創辦人Magnus Renfrew在HK01的訪問指出,「大部份畫廊均異口同聲表示:台灣是亞洲最重要的,他們在台灣的銷售數字較亞洲任何其他地區都高。香港無疑很好,但台灣藏家有著非常廣泛、深入而重要的收藏。」由此,我們可以看見,藝術界對台灣收藏家在藝術史方面的修養有相當大的信心。

身為文化重鎮的台北,除了有不少高規格的美術館座落其中,也是亞洲第一批發展現代化的都市之一,多達數百間的畫廊,加上重要的歷史文化脈絡,因此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當代藝術。事實上,台灣的收藏市場,在80-90年代相當重要,為第一個收藏當代藝術的華人地區。觀乎近年的拍賣交易記錄,不難發現天價購入常玉、趙無極等作品的買家,都來自台灣。然而,其後台灣的藝術收藏界開始出現斷層,很多台灣收藏家都比較喜歡收藏現代藝術,對當代藝術的涉獵卻很少。

 

驕陽基金會創辦人Patrick Sun,近年致力以藝術推廣同志平權運動

 

不過,近五年,可以見到這個斷層開始慢慢修補。老資歷的藏家,像陳泰銘、施俊兆、馬維建等繼續支撐大局;但一些較年輕的收藏家亦同時開始湧現,積極支持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像Patrick Sun就成立了驕陽基金會,以藝術品推動LGBTQ同志平權。我們亦可以發現,藝術在台灣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會實在跟當地生活接軌。現在,在國際藝博會中看見台灣明星,已經不是新聞了,周杰倫、姚謙等名人都是常客。在今年在台北當代的諮詢委員會中,出現了不少台灣收藏界的臥虎「藏」龍,像曾文泉、施俊兆、賴英里等,可以想像台灣當代藝術的市場已經得到成熟資金的承托。

Magnus Renfrew回憶,在Art Hong Kong舉辦初期,收藏家主要仍選擇能夠反映自己文化背景的作品;時至今日,無論是出身亞洲或西方的收藏家,都能夠更自在地跨越地理與文化的藩籬。而到底一眾畫廊又帶來了什麼精彩的作品?CoBo在開幕日選出了以下作品。

Lehmann Maupin畫廊展示了 Kader Attia、Do Ho Suh、Tony Oursler、Lee Bul、Alex Prager和Erwin Wurm的作品。其中,南韓藝術家 Lee Bul 的全新作品值得留意。近年,Lee Bul 的大型鏡面裝置,寓意幻覺、夢、幻影、未來、烏托邦,討論未來,是近年雙年展中大受歡迎的作品。今次,立木畫廊展示的Lee Bul新作,雖然不是她最受人注目多年裝置,但同時揉合了生命和建築的元素,用古老的現成物呈現未來,彷彿以另一種語言,繼續拓展她的概念。

 

Installation View of Lehmann Maupin’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Lee Bul, Untitled (Mekamelencolia – Velvet #6 DDRG10NB), 2018. Human hair, mother of pearl, acrylic, dried flower, and ink on silk velvet, diptych, 57.09 x 81.69 x 4.13 inches, 145 x 207.5 x 10.5 cm. Courtesy Studio Lee Bul and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and Seoul.

 

這次 Hauser & Wirth 為台灣觀眾帶來已故德國藝術家 Günther Förg 的作品,滲透出這家畫廊的膽識和底蘊。Günther Förg 以塗鴉式及純粹的筆法繪畫,跟一貫需要沉澱的繪畫品質形成強烈對比,是為現代主義的先鋒,在藝術發展史上佔據一席。Hauser & Wirth選擇在台灣當代展出Günther Förg,可以理解這家畫廊對台灣市場的藝術知識有相當大的信心。

 

Installation View of Hauser & Wirth’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Photo: JJYPHOTO. Courtesy Hauser & Wirth.

 

曾經孕育Damien Hirst和Tracey Emin等英國藝術家的畫廊White Cube,固然是各大藝博會的常客。今次,White Cube將會在台北當代展示Georg Baselitz、Theaster Gates、Antony Gormley、Mona Hatoum、Anselm Kiefer等藝術家的作品。其中Georg Baselitz的作品甚為精彩,其具有政治諷諭意味的作品揉合矯飾主義、非洲雕塑和蘇聯時期插畫,難怪被譽為復興德國表現主義的表表者。

 

Installation View of White Cube’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Perrotin一向代理不少日本藝術家,這次帶來展區多位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加藤泉、MADSAKI、村上隆、高野綾、大谷工作室的近作,可以見到畫廊鮮明的定位。日本和台灣同屬亞洲地區,文化相似地方較多,相信會在台灣受到不少關注。此外,畫廊還會展出美國藝術家Daniel Arsham FUTURE系列作品的延續,以末日世界作為背景,想像由未來文明回到人類遺迹時的狀態。這次,他將過往建構的巨型裝置,凝聚在平面之上,頗有新鮮感。

 

Installation View of Perrotin’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Kukjie Gallery展出的韓國藝術家Haegue Yang曾經代表南韓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2014年亦曾經在台北雙年展展出,作品被MoMA收藏。這次,Kukje Gallery則展示了她的百葉窗系列Sol LeWitt Upside Down。百葉窗本來用以遮蔽和包裹室內空間,當藝術家將百葉窗重新組合成一個巨型裝置時,百葉窗由原本過濾和中介的角色,變成主角般的大型裝置,一如以往地令人印象深刻。

 

Haegue Yang, Sol LeWitt Upside Down onto Wall – Cubic-Modular Wall Structure, Black, Expanded 11 Times, 2018. Aluminum venetian blinds, powder-coated aluminum hanging structure, steel wire rope, LED tubes, cable, 305 x 304 x 104 cm.

 

Simon Lee Gallery展出的美國藝術家Mel Bochner,作品一直在探討語言和視覺的關係。他嘗試打破觀眾觀看和閱讀的習慣,以圖像表達的形式重新建立觀眾對文字的感知。因此,觀眾可以看見藝術家以不同方式演繹文字,而在拆解和擾亂人接收和理解資訊的過程,頗有玩味。 今次Simon Lee畫廊帶來的六幅作品,畫上同樣畫有HAHAHA的字樣,但用色不同,形成六種截然不同的觀看/閱讀經驗。在藝博會,很少可以看見如此完整地展示一個藝術家的系列。

 

Mel Bochner, Ha Ha Ha, 2018. Signed on verso in Sharpie on stretcher Oil on velvet
46 1/2 × 46 1/2 in, 118.1 × 118.1 cm.

 

而Pace Gallery則展出了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近年他作品在亞洲風行,在日本的瀨戶內藝術祭中展出,2017年也曾經在上海龍美術館展出大型展覽。擅於操縱光線的藝術家 James,自 1960 年起便開始追尋光和空間的關係。同時擁有藝術、心理學和數理學術背景的他,讓藝術成為融合色彩、線條、幾何圖像的總合。運用科技,他以人們的眼做為畫布,將「 光 」變成手上的畫筆及雕刻刀具,透過不同角度與色彩的光改變空間感,進而「 侵襲 」觀者的感知。今次台北當代,Pace Gallery帶來了他著名的光學裝置,伴隨 Jean Dubuffet、Qiu Xiaofei和奈良美智的大型銅像。

 

Installation View of Pace Gallery’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馬凌畫廊近年一直力推概念藝術家,成績可見一斑。其中台灣藝術家周育正亦穩步上揚。除了曾經奪得台北美術獎,去年,他在Art Basel 2018更加成為焦點作品。今次他回到自己的居住地台灣的藝博會,必然是一大看點。他慣常透過重塑、轉移或轉化創作元素刷新身份和物件之間的關係。這次帶來的作品,一貫他極簡的視覺表達,又同時實踐他對大眾媒體、體制和生產系統的批判。

 

Installation View of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令人驚喜的是,台北當代更加增設新生畫廊計劃展區,將聚焦四間成立未滿八年的年輕畫廊,以藝廊展覽的質素及一致性為評選標準,參展單位皆是屬於新一代國際畫廊中出類拔萃的菁英。代表第一屆台北當代新生畫廊計劃的藝術空間包括:ROH Projects(雅加達)、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Gallery Vacancy(上海),以及Yutaka Kikutake Gallery(東京)。

 

Installation View of ROH Project’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台灣近年講求建構本土的身份。有人或許擔心,藝博會的出現會令台灣的藝術發展趨向全球化。不過,觀乎一眾台灣本地畫廊的姿態,我們會發現,一眾本地畫廊在今次藝博會,沒有為了討好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而展示較受歡迎的外國藝術家,而是不卑不亢地選擇展示台灣本地藝術家。像Tina Keng Gallery展出曾經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呉天章、誠品畫廊展出台灣藝術家鄭君殿、尊彩藝術中心推出台灣藝術家許家維的《黑與白計劃》、大未來林舍畫廊就推出台灣藝術家陳界仁的個展。

 

Installation View of Tina Keng Gallery’s booth at Taipei Dangdai

 

我們可以見到,新一輩的、老一輩的藝術家,都得到市場的支持,亦可見一眾台灣畫廊要將台灣藝術家推向世界的決心和野心。接下來,相信不少畫廊、策展人、藝術家,都會開始考慮在台灣發展事業,令台灣的藝術生態更加成熟。

 

 

 

 
Leave a Comment

Leave a Reply